•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

    陌上花開------語文組外出學習分享

    作者:       發布于:2019-01-04       瀏覽次數:6414

        有一種美景,語言無法描述,相機無法捕捉,只看一眼便深深刻在心里,那便是沿途的風景;有一種成長,不是身體的變化,不是果實的成熟,而是在旅途中找尋自我,那便是旅行的意義。

     

        本學期,語文組外出學習的步伐一直匆匆向前。9月,我們走進甘肅蘭州,參加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會;10月,我們走進黃埔禮堂,參加“兩岸三地”名師課堂展示活動;11月,我們走進廣東珠海,參加第八屆國際兒童閱讀“點燈人”高峰論壇。

     

        教壇新秀和語文名師的課堂,或化繁為簡,或深入淺出,或匠心獨運,每一道風景,都有其獨特的美好,令人回味無窮、受益匪淺。

     

        12月28日,語文組全體老師齊聚童夢書屋,13 位參加外出學習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學習收獲。湯利華老師有感于在語言情景中展開豐富想象,將學文、識字、寫字、朗讀、想象融合一體,使課堂趣味橫生而又扎實有效;黃詩慧老師對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技巧感觸頗深,悟出“角度決定高度”;郭楚璨老師認為課堂應該“別那么刻板”,孩子課堂的最佳狀態應該是身體和思維都要“活”起來;楊文晗老師對“教”與“育”有了全新解讀;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父親”主題教學展示,令張璐老師心馳神往;李忠蓮老師將自己的學習收獲歸納為“回歸”,漢字學習應該讓孩子在追溯漢字源頭、推敲字理過程中收獲知識、提高能力;“群文閱讀”令張樹芬老師心潮澎湃,她覺得群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可以大膽嘗試的方向,群文閱讀可以拓寬語文學習通道,拓寬學生的生命厚度;李紅玲老師和楊怡老師對王崧舟的“詩意語文”情有獨鐘,深感在進入文本時,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抱有那種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和警覺。鄭潔老師對作文教學中的激勵制度頗有研究:第一年等級評獎,從“作文新苗”到“班級諾貝爾獎”;第二年積分活動,從“2000分”的“童生”到“20000”分的“翰林文圣”;第三年稿費兌換;王丹麗老師認為,語文課要注重語言運用,因為語言是一種工具,我們要讓它在運用中得到升華;賀麗菊老師深切感受到語文課堂應回歸“平實,樸實,扎實”,緊扣文章的教學重點來設計教學,少些“花架子”,注重學生的實踐運用。

     

        廣東珠海第八屆國際兒童閱讀“點燈人”高峰論壇上,我們有幸邂逅了中國建國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巨匠---莫言,莫言老師以真摯的問候,飽滿的熱情,就小時候如何學語文,如何寫作文的話題,開啟了他與現場老師們的分享和互動。關于如何提升孩子的文學素養,莫言老師有五條建議:老師和家長們都應該保持一顆童真的心,稍早一點提醒孩子留心觀察生活;家庭親情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也是孩子人生的底色;朗讀是最基本的語文訓練,讓孩子張口朗讀是非常必要的訓練;自然和田園是寶貴的,老師和家長可以創造孩子們跟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孩子們寫出來的東西不要輕易否定,注意對孩子想象力的保護。

     

         

        摯愛在左,努力在右,行走在語文教學的途中,我們一邊撒播希望,一邊靜待花開。若前方是景,遠方是謎,我們一直在路上,一半是念,一半是盼……

     


     

    一级A片色试看120秒
  •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