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

    知行合一國學課堂實錄(二)

    作者:美加       發布于:2015-05-27       瀏覽次數:10985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孔子到了衛國邊境儀封這地方后,當地一個鎮守管理邊境的官吏,要求拜見孔子。他說,凡是到了這里的君子、賢人,沒有去拜見見不著的。于是,經過孔子身邊的弟子引見,儀封人與孔子會晤。談話結束,儀封人出來對孔子弟子說:“你們何必擔心文化會斷層,天下風氣雖然已經敗壞很久了,但你們的老師孔子像木鐸,是上天派來警醒世人、拯救文化啊。“木鐸”是一種金屬的鐘,它的是木制的,用于文事,如頒布告示命令。如果是金屬制的,那就用于武事,叫做“金鐸”。

    子謂《韶》:“盡美矣, 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strong>

    《韶》樂是大舜所制作,孔子聽了以后贊嘆盡善、盡美。《武》樂是周公為周武王征討紂王勝利所作樂,孔子聽了后贊嘆道美是美,但可惜未能盡善。中國文化自始至終,第一、反對戰爭,認為不到萬不得已,不使用武力。認為兵器是不祥之物,傷害生靈性命。第二、周人是商的諸侯,以下取上,是違反中國文化精神的。雖然商紂王實在太壞了,以致民不聊生,到了非推翻不可的地步。然而以下取上這件事,就史筆來公斷的話,是有瑕疵的,這就是中國文化對是非對錯嚴格負責的精神。所以孔子認為,《武》樂有些遺憾,未能盡善。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 臨喪不哀 ,吾何以觀之哉?”

    這段話總結八佾第三社會風氣變化,都是受到在上位的人的影響。 孔子針對當時社會問題和風氣,指出在上位的人沒有仁德之心,苛刻,不尊重禮法,輕忽禮制。人與人之間人情淡薄,參加喪禮也沒有哀戚之情。換句話說,如果社會上在上位的把這些毛病改過來,引領風氣之先,社會風氣就變善良、淳樸、有禮了。

    我們在座很多同學都是班上的班干部,由班主任帶領,我們同學帶頭, 懂禮、講謙讓、友愛、互助,班風就一定會還要更好。

    以上內容節選自蕭永瑞董事長2015514日國學課實錄)  

    一级A片色试看120秒
  •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