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

    《國學課堂》開講續篇 孩子們的求學熱情不減

    作者:美加       發布于:2015-05-22       瀏覽次數:10157

    國學課堂實錄

    (以上課堂實錄摘自2015年416日國學課堂)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 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在中國民間,從商朝到現在,一直傳承保留著在廚房供奉灶王爺(或灶神)的傳統習俗。家里廚房有供奉灶王爺(或灶神),過年前,臘月二十三就是家家戶戶的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的功過善惡,到年三十就回來了;長輩就會準備些糖果,希望灶王爺在天上多美言幾句啦,這是中國幾千年的習俗了。

    孔子居住在衛國的時間里,經常與衛靈公來往之外,來來往往的人常于衛國的一些賢士,像蘧伯玉等。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他問孔子這個奧與灶的問題,是想隱喻地告訴孔子,你老是跟君王往來,我們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講幾句好話,是沒有用的呀!孔子卻作正面的答法:“一個人如果做了壞人、做了壞事,找誰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你?!?/span>

    孔子巧妙的告知了王孫賈,這些拍馬屁、拉關系的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愿意違反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而已。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說周朝承繼承了夏朝、殷商兩代的文化,而且集其大成而發揚光大。周的人文文化最高。今天中國的文化就是周代的人文文化為基礎的??鬃诱f我還是我認為選擇周朝的人文文化這條路線是對的作為依歸。


    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span>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span> 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春秋時代,在諸侯君主之間,孔子以博學多聞名聞天下。 可是孔子到了周天子的太廟里,卻是事事都向人請教。

    太廟就是天子的宗廟,是供奉皇家歷代祖宗以及對于中華民族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要祭祀,祭禮中所使用的帝后牌位和祭器都存放其中。這個傳統一直到清朝,都是按照周代制度實行。

    孔子出生于鄹邑(現在叫曲阜),有人就說,誰說鄹人的那位先生(指的孔子)懂得禮又博學多聞懂禮,他到了太廟,我看他事事都在提問請教???孔子知道了,就說:“這就是禮的精神啊”。 再博學多聞的人,也會有不知道的,對于不懂得的事物,要虛心學習請教。做人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千萬不要不懂充懂,就不會誤己誤人誤事。比方說出國旅游,就要入境問俗,然后入境隨俗,就不至于出洋相了。

     



    童言無忌

    這一期,初中的同學們問的問題多了起來,和小學的學弟學妹們相比,初中的學長學姐們把更多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和不解的疑惑,帶到了國學課堂里,在這些寶貴的中國古老智慧里,他們正在尋找人生成長的答案。


    初一同學問:

    以少數人的性命挽救多數人的未來值得嗎?

    抗戰時期,中國人以大刀隊對抗日本的機動部隊,以自己身體人肉捆著炸彈,手榴彈當做反坦克的武器,滾到日軍坦克下引爆 在上海激戰時,十分鐘一個連就犧牲了, 叫“人命大熔爐”。 “地不分東西南北, 人不分男女老幼”,為了不做亡國奴,全民抗戰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前無僅有。 當時上海保衛戰中死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 ,所唱的歌是“中國不會亡”。 如果我犧牲了,但國家民族保存下來了 就對了。 當時如果沒有犧牲,說不定我們今天的普通話就成了日本話。


    初二同學問:

    現在老家的祭祖習俗還在,堂兄弟姐妹關系都很好,將來如果父母不在了,將如何?

     : 當然是要將老家習俗學會,傳承下去 一代一代的交下去。


    初二同學問:

    曾子曰 :“戒之, 戒之,出乎爾者, 反乎爾者也”。 有的人作了自私自利的事,反而還成就了自己,這句話是不是有兩面性?


    答:我們看過人生經驗 太多故事了 我們同學也可以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去找到例證 各位同學 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一句話“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

    一级A片色试看120秒
  • <wbr id="o0oek"><kbd id="o0oek"></kbd></wbr>
    <bdo id="o0oek"><source id="o0oek"></source></bdo>